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每天都在從事著繁忙、快捷、超負荷的工作。常年的精神緊張和沉重的壓力,經常使人感到疲憊、力不從心。每個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活得真累!我是不是老了?”可是經常又會想到有些人比自己年齡還大,但精力充沛,幹勁十足。為什麼呢?深思之後才感到,對自己健康的關注應刻不容緩!但是,由於自己工作的繁忙,實在沒有時間去醫院就診,只有望醫院興嘆了! 這個問題不用愁,《徐師傳穴位推拿按摩》可以為您解憂。實用穴位按摩的原理、作用、原則和注意事項及各條經脈主治規律、如何找穴、 按摩手法和經絡循行的病症表現外,還從頭部、手部、軀幹、足部四個方面(穴位按摩)常用的有效防病、治病、保健、美容的方法,在您的早晚工作之 餘或茶餘飯後之際,抽出30-60分鐘時間,對自己的不適之處進行適當的穴位按摩治療,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驚人的效果。而使您在當今快節奏、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能有更充沛的精力、活力,投入到緊張繁忙的工作中去,以取得更大成功。 《穴位推拿按摩》您的身體健康無憂愁。  實用穴位按摩療法效果好  實用穴位按摩常用手法 經絡循行和表現 頭部穴位按摩 ,手部穴位按摩 ,軀幹部穴位按摩 , 足部的穴位按摩 ,保健按摩。

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規範動作和技術要領﹐需要具備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推拿的手段不僅限於手法操作﹐也可以用腳﹑前臂肘等﹐或憑藉專門的推拿器具進行﹐有時還可輔以特製的藥膏如按摩膏﹑按摩乳﹑冬青油﹑紅花油﹑麻油﹑滑石粉﹑生薑水或其他潤滑劑等介質。推拿手法名目繁多﹐常見的有推法﹑按法﹑一指禪推法﹑揉法﹑拿法﹑搖法﹑法﹑擊法﹑摩法﹑擦法﹑扳法﹑捏脊法等。以操作者不同﹐又可分為自我推拿和被動推拿兩大類。被動推拿主要用於防治疾病。

依其手法特點﹑作用對象﹑施用範圍等﹐形成了一些分支﹐如小兒推拿﹑正骨推拿﹑指壓推拿﹑氣功推拿﹑一指禪推拿﹑寬喉法等。自我推拿主要用於保健強身﹐也用於防治某些疾病。依據施術部位及作用特點﹑推拿程式等﹐自我推拿又可分為眼保健按摩﹑四肢保健﹑寬胸法﹑健胃法﹑安神法﹑十二段綿﹑鐵襠功等。

簡史 推拿古稱按摩﹑按蹻﹑案撫﹑摩挲等。其起源較早﹐春秋戰國時期已被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當時民間醫生扁鵲運用按摩﹑針灸﹐成功地搶救了屍厥患者。秦漢時期推拿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治療方法。長沙馬王堆漢墓醫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了按摩法﹑膏摩法﹑藥巾擦法等。這一時期的醫學典籍《內經》對推拿的早期醫療實踐作了總結﹐對推拿治療病症﹑推拿工具﹑推拿手法操作等都有具體論述。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中國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歧伯按摩十卷》(已佚﹐書目載於《漢書‧藝文誌》)。

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推拿不僅用於預防病邪的傳變﹐也開始用於急救﹐如按壓胸部救治縊死症﹐將手法科學地用於心臟驟停的搶救﹐創造了最早的心臟按摩起搏術。

魏晉隋唐時期﹐推拿有較大發展。設立了按摩專科醫療﹐把按摩醫生分成不同的技術等級﹐開始了有組織的按摩教育。這一時期自我按摩十分盛行﹐隋代《諸病源候論》不列方藥﹐但每卷末都附有導引按摩之法﹐認為自我推拿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燾的《外台秘要》中﹐都收錄了不少推拿治病保健的內容。

宋金元時期﹐推拿運用的範圍更加廣泛﹐並衍生出正骨推拿這一分支。宋代名醫龐安時運用推拿法催產。元代《玉房指要》及民間流傳的“還精法”﹑“指壓避孕法”等運用推拿法避孕。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記有“舒筋法”和牽引﹑拔伸之類的正骨推拿手法。這時期還比較重視推拿手法的分析﹐如宋代《聖濟總錄》對按﹑摩﹑接﹑捺等手法和作用作了較詳細的記述。元代《儒門事親》明確提出導引按摩具有解表發汗的作用。

明代﹐按摩在治療小兒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小兒推拿的獨特體系﹐手法較前代豐富﹐而且基本定型﹐並根據經絡﹑體表部位創造了許多適宜小兒推拿的特定穴位和手法(見小兒推拿特定穴位)。對推拿手法的補瀉作用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不少小兒推拿專著問世﹐如《小兒按摩經》﹑《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秘訣》等﹐其中《小兒按摩經》可算作現存最早的推拿書籍。按摩又稱推拿﹐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清代﹐隨著推拿臨床經驗的積累和理論上的提高﹐對適應證和治療法則也有了比較系統而全面的認識﹐這體現在一些推拿專著之中﹐如熊應雄的《小兒推拿廣意》﹑駱如龍的《幼科推拿秘書》﹑錢懷村的《小兒推拿直錄》﹑張筱衫重編的《厘正按摩要術》﹑夏雲集的《保赤推拿法》等。對推拿手法治療傷科疾病也有較系統的總結﹐如《醫宗金鑑》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為正骨八法。

作用 中醫對推拿作用的認識是通過臨床實踐獲得的﹐其功能如下﹕
調整臟腑功能 中醫把人體的病理變化歸結為臟腑功能的失調。推拿就是運用手法技巧使失調的臟腑功能重新趨向新的平衡﹐以此達到治療疾病﹑保健強身的目的。如陰虛火旺的失眠症﹐為腎陰耗損﹐腎水不能上交心火﹐則心火獨亢而神志不寧。用手法推弓橋穴﹐橫擦腎俞﹑命門部﹐再用手法緩緩按揉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照海及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等穴﹐急推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跗陽諸穴﹐取“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法﹐而收滋陰潛陽﹐引火歸源的目的﹔又如治療小兒肺經實熱的咳嗽﹐除用瀉肺經之手法外﹐常配合推腎經的手法﹐通過瀉腎﹐達到瀉肺熱的目的。

疏通經絡氣血 氣血是維持生命的主要物質﹐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傳導﹑聯絡的通道。經絡氣血一旦失常﹐外邪便可內傳臟腑而致病﹔而臟腑有病﹐也可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來。推拿通過手法刺激﹐可促進經絡功能及氣血生成和運行﹐從而使臟腑機能協調﹐外邪可防﹐內病得治。如胸陽不足﹑心血痺阻的心痛證﹐運用手法揉膻中﹐點內關﹐按揉心俞﹑肝俞﹑腎俞和心前區﹐心陽外發﹐熱氣至﹐驅散寒邪﹐則血氣暢行﹐經絡流通而痛止。

疏理肌肉筋骨關節 推拿手法作用於皮膚﹐可調節開闔﹐祛除病邪而固表﹔作用於肌肉﹐可疏通腠理﹐調和營衛﹔作用於血脈﹐可祛瘀通滯﹐使氣血暢行﹔推拿手法可直接糾正“筋出槽﹐骨錯縫”﹐動搖關節則可伸筋理筋﹐通其鬱閉之氣﹐散其瘀結之腫。因此無論從外入內的外感病或由內及外的內傷病﹐以及跌仆損傷等﹐都可推拿治療。

治療原則 推拿治病是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運用望﹑聞﹑問﹑切四診來了解症狀﹐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歸納病性﹐然後決定治療原則。推拿除了內科的常用辨證方法外﹐還重視皮﹑脈﹑肌﹑筋﹑骨等直接施術部位的辨證。推拿治療總原則是“補虛瀉實”﹐通過補或瀉使失衡的機體重新趨向平衡﹐從而達到治病保健的目的。所謂補虛瀉實就是通過手法對經絡睮穴或特定部位施以各種刺激﹐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以達調整臟腑陰陽﹐營衛氣血﹐扶正祛邪之目的。

推拿的補瀉作用須得氣後才能獲得。所謂得氣﹐指手法刺激某一部位後﹐患者自覺該部位產生酸麻脹疼的感覺﹐隨之其症狀或體徵有所緩解甚至消除。推拿手法的補瀉由其壓力強度﹑方向﹑頻率和作用時間所決定。一般來說﹐壓力輕﹑順徑方向﹑頻率緩慢﹑作用時間長為補法﹔壓力重﹑逆徑方向﹑頻率快﹑作用時間短為瀉法。不同的手法可以引起不同的反應﹐而不同的機體機能狀態和病證﹐對相同手法亦可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只有根據臨床辨證決定補瀉﹐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推拿補瀉大致可分為輕重補瀉﹑旋轉補瀉﹑順逆補瀉﹑快慢補瀉﹑上下補瀉﹑平補平瀉六類﹐可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選擇應用。

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經脈與絡脈的總稱﹐起到溝通內外﹑貫穿上下﹑聯繫左右前後﹐網絡周身的作用。將外在筋﹑脈﹑肌﹑皮﹑五官﹑九竅與內在的五臟六腑等聯成統一的有機整體。凡人體內行於深層上縱行較大的主幹脈為經脈﹐行於淺層橫行較小的分支脈為絡脈。

經絡系統 經脈又名正經﹐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和奇經八脈。絡脈又名別絡﹐包括較大一些的十五絡脈及其分出的網絡周身各部的細小絡脈﹐名為孫絡﹔浮現於體表的細小分支﹐名為浮絡。根據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所分布的部位﹐將全身筋肉分成十二群﹐名為十二經筋﹔將全身皮膚劃分為十二分區﹐名為十二皮部。這樣則由經脈﹑絡脈﹑經筋﹑皮部組成了人體的經絡系統。

經絡概念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的祖先所創立的獨特的醫療方法密切相關。針灸﹑按摩等療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的石器時代。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這些療法經過無計其數的反覆﹐使得先人們逐漸對人體有所認識。在刺傷皮膚時常有紅色液體流出﹐於是便產生了“血”的概念。血在人體內流通的管道﹐稱之為“脈”。在針刺﹑艾灸﹑導引按蹺等療法作用下﹐人體內經常出現感覺傳導現象。這種現象忽隱忽現﹐若有若無﹐飄移不定﹐善行多變﹐類似雲氣﹐有影無形﹐故將“氣”的概念引申進來﹐用以描述感覺傳導﹐稱為“氣行”。這種氣行的線路亦被稱為脈。因為血與氣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故此﹐脈則為氣血之通道。

在醫療實踐中大量的脈被發現後﹐逐漸產生了脈的分類﹐出現了經脈﹑絡脈等名稱。

經絡系統是人體的重要組織結構。它溝通內外﹐外在經絡系統受病能夠定向地傳變於相關的臟腑中去﹔內在臟腑受病必然定向地反映於相關的經絡上來。臟腑是生化氣血之源﹐經絡為運行氣血之道﹐二者是統一的整體﹐不可分割。《素問‧調經論》稱:“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經絡)﹐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所以經絡能夠“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脈》)。

經絡學說 專門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指導臨床各科治療的中醫學理論。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針灸﹑推拿療法直接作用於經絡系統上﹐故經絡學說成為針灸及推拿的理論核心。中醫臨床治病明辨病變之臟腑經絡﹐把握疾病的傳變﹐以及中藥方劑的歸經理論等﹐都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的。《靈樞‧經別》稱:“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宋代竇材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扁鵲心書》)

從現有文獻資料看﹐最早記載經絡學說的專著﹐當推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經脈》篇。根據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的考證﹐該篇大約抄錄於秦漢之際﹐分作兩卷﹐皆記載了古代十一條經脈的命名﹑循行分布﹑病候及灸治等內容﹐由於命名的不同﹐整理小組將兩卷暫定名為《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現載於《五十二病方》1978年版。到《內經》成書時代﹐傳統醫學的各項基礎理論逐漸形成﹐經絡學說也已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該書的《靈樞》載有《經脈》﹑《經別》﹑《經筋》﹑《經水》等專篇﹔《素問》載有《經絡論》﹑《皮部論》﹑《經脈別論》等專篇。

不但使十一條經脈發展為十二條經脈﹐對各脈的命名﹑循行分布﹑病候及治療內容均有修改和補充﹐並已和臟腑有了屬絡關係﹐形成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流注過程。還載述了由十二經脈分出的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及散見於各篇的奇經八脈﹐並把十二經筋及十二皮部納入了經絡系統之中。除此之外﹐《內經》中的大部分篇章載有經絡的內容﹐成為經絡學說之經典。

漢代《難經》對有關經絡的八十一項疑難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釋﹐補充和發展了《內經》的經絡理論與實踐內容﹐並且首次提出了“奇經八脈”﹐成為與《內經》齊名的經典。

漢代《傷寒論》﹐按外感熱病由表及裡循經絡系統而傳變的過程﹐總結了湯液及針灸治療的規律﹐從而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晉代的《脈經》﹐是經絡理論在診斷學中的發展﹐成為傳統醫學診斷學的最早專著。

同時代的《針灸甲乙經》是集晉以前針灸學術發展之大成﹐將《靈樞》(《針灸甲乙經》序稱作《針經》)﹑《素問》九卷及已佚的《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書匯集一起﹐重新編目整理而成書的。

該書是經絡理論指導針灸臨床實踐發展到較為成熟階段的代表作。經脈的睮穴數目已由《內經》所載的160多個發展到349個﹐並詳細載述了各個睮穴的位置﹑主治及刺法灸法﹐尤其對各科疾病的針灸治療皆處以配方。該書約於7世紀流傳到國外﹐為國際針灸學術之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至今仍為針灸學的經典著作。

唐代《千金要方》的序言中提到當時已有經絡彩圖問世﹐可惜已亡佚。

宋代王惟一奉皇帝詔書重新考訂了經脈與睮穴﹐編著成《銅人睮穴針灸圖經》﹐並鑄成了兩具銅人(見針灸銅人)﹐力求使經脈睮穴達到統一化﹑規範化﹐對經絡學之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金代竇默所著《針經指南》﹐提倡靈龜八法。

何若愚所著《流注指微賦》﹐經閻明廣詳加註釋而成《子午流注針經》一書﹐使按時取穴針法獨樹一幟(見子午流注針法)。元代滑壽所著《十四經發揮》﹐再一次重新考證了經脈與睮穴﹐並作了很多補充。

明代李時珍編著成《奇經八脈考》﹐使奇經八脈的循行分布﹑所轄睮穴及病候達到較為完整的程度。

至此﹐經絡學說已發展到較為完善的階段。

其後楊繼洲總結了明代以前針灸學術的發展成果﹐撰集成《針灸大成》﹐對經絡學說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清代以後經絡學專著頗多﹐如《經絡全書》﹑《經絡圖考》等﹐對經絡學說略有補充。

經絡學說是在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下﹐與傳統醫學其他基礎理論﹐互相影響﹑互為補充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從經絡的命名﹑睮穴的定性﹑各系統的生理﹑病理及與臟腑之間的關係﹐到臨床各科診斷疾病﹑擬訂治則﹑選藥配穴﹑施術手法﹐皆以陰陽五行作論理的依據。尤其在論述人體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時﹐同樣以陰陽五行理論來論述經絡系統在氣象﹑時間條件變化情況下所受的影響﹐並運用到針灸臨床治療中去。臟象學說形成後﹐經絡則將臟腑之間﹑臟腑與肢體之間﹑臟腑與五官九竅之間聯結在一起成為統一的整體﹐從而使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與臟腑的生理病理統一起來﹐成為指導中醫臨床各科治療的理論核心。

傳統醫學的診斷方法是宏觀的﹑整體的﹐從檢查人體外在經絡的表現而定向診知內在臟腑的變化。

人體各局部的望診均與經絡有關﹐望面及皮膚屬於皮部望診﹐望五官七竅及舌象內容要分經定虛實。

問診中無論問始病(既往史)﹑胎病(家族史)以及問方病(現病史)都要分經而問。

各種疾病表現皆要問清發病部位屬於何經。

切診是獲取病變客觀指徵的方法﹐脈診則是切循“經中之動脈”﹐即切經脈搏動於體表的部位﹐如寸口(橈動脈於腕後搏動處)脈為手太陰肺經﹐趺陽(足背動脈搏動處)脈為足陽明胃經。

這些脈搏動的脈象則屬於經絡之“浮沉”。

對於針灸﹑按摩醫生來講﹐還要切頭面﹑切俞募(胸腹部募穴及腰背部俞穴)及切四末(四肢末端肘膝以下各經特定穴為主)﹐既是診斷方法﹐又是選取治療有效穴位的方法。

《靈樞‧刺節真邪》說:“凡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

辨證則是傳統醫學臨床診斷的關鍵所在﹐是從疾病表現尋求疾病本質的過程。辨證的第一步是辨明發病部位﹐辨病位的基本途徑則是分經。

然後按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及氣﹑血﹑痰﹑食﹑風﹑濕等辨明病性。

中醫學的各科治療皆是在經絡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在分經辨證的基礎上準確擬定治療法則後﹐用藥物治療的各科醫生需選擇歸經藥物組成配方﹔用經穴治療的針灸﹑按摩科醫生則要循經取穴組成配方﹐並要按照經絡的逆順﹑虛實選擇相應的補瀉手法。氣功與養生學更離不開經絡理論的指導。

經氣 即經絡之氣。指人體內經絡系統的功能活動﹐源於先天父母所賦予的元氣﹐以及後天飲納水穀所化生的穀氣。針灸治則的擬訂及施術手法的選擇﹐都離不開經氣理論的指導。

人體整體生命活動的總稱為真氣。
雖然真氣也包括臟腑系統的各種生理功能﹐即五臟六腑之“氣”在內﹐但是主要依靠經絡系統的經氣運行氣血而完成的各種生理功能才體現的。
《靈樞‧本藏》稱:“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正因為氣候條件隨時間的推移有著週期性的四季變化規律﹐所以經絡在運行氣血過程中也相應地有著週期性的盛衰變化規律﹐表現在經氣所發的睮穴上則有週期性的開闔規律﹐這就是子午流注針法的理論依據。

經氣變動失常致使經絡系統發生各種病證。《靈樞‧經脈》與《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將十二經脈發病稱為“是動則病”﹐包括本經脈所過部位之病及所屬絡臟腑之病。

台南專業按摩徐師傅09880288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南推拿師傅 的頭像
    台南推拿師傅

    台南平價按摩 徐師傳統經絡推拿按摩 /推薦/精油/放鬆/舒壓/刮痧/拔罐/

    台南推拿師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