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脈循行

    起子足大趾末端(隱白),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過大趾本節後的第一蹠趾關節後面,上行至內踝前面,再上腿肚,沿著脛骨後面,交出足厥陰經的前面,經膝股部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臟,聯絡胃,通過橫膈上行,挾咽部兩旁,連系舌根,分散於舌下;

    胃部支脈:向上通過橫膈,流注於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足大趾,內踝,下肢內側,腹胸部第三側線。起于隱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經絡循行足厥陰肝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著足跗部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向上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于足太陰經的後面,上行膝內側,沿著股部內側,進入陰毛中,繞過陰部,上達小腹,挾著胃旁,屬於肝臟,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佈於脅肋,沿著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於“目系” (眼球連系於腦的部位),向上出於前額,與督脈會合於巔頂;

  “目系”的支脈:下行頰裏,環繞唇內;

  肝部支脈:從肝分出,通過橫膈,向上流注於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等。起于大敦,止於期門,左右各14穴。

經絡循行足少陰腎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出膕窩的內側,向上行股內後緣,通向脊柱(長強,屬督脈),屬於腎臟(腧穴通路:還出於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線旁開0.5寸,胸部前正中線旁開2寸,終止於鎖骨下緣俞府穴),聯絡膀胱;

腎臟部直行的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進入肺中,沿著喉嚨,挾於舌根部;

肺部支脈: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流注於胸中,與手
厥陰心包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婦科,前陰病,腎、肺、咽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血,氣喘,舌幹,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秘結,泄瀉,腰痛,脊股內後側痛,痿弱無力,足心熱等病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足心,內踝後,跟腱前緣,下肢內側後緣,腹部,胸部。起于湧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穴。

經絡循行足陽明胃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旁側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著鼻的外側(承泣),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任脈)處,再向後沿著口腮後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沿著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過上關(足少陽經),沿著發際,到達前額(神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缺盆部直行的支脈:經乳頭,向下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沖;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裏向下與氣沖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著脛骨外側前線,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裏)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穀善饑,口渴,咽喉腫痛,鼻血醜,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病證。

三、經穴分佈

    足陽明胃經經穴分佈在頭面部、頸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于承泣,止于厲兌,左右各45穴。

經絡循行足少陽膽經

一、經脈循行

  起子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頷厭),下行至耳後(風池),沿著頸部行于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向下進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後方;
外眥部的支脈:從目外眥處分出,下走大迎,會合于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頸部向下會合前脈於缺盆,然後向下進入胸中,通過橫膈,聯絡肝臟,屬於膽,沿著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

  缺盆部直行的脈:下行腋部,沿著側胸部,經過季脅,向下會合前脈於髖關節部,再向下沿著大腿的外側,出於膝外側,下行經腓骨前面,直下到達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著第一、二蹠骨之間,出於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目外眥,顳部,耳後,肩部,脅肋,下肢外側,膝外側,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於瞳子髎,止于足竅陰,左右各44穴。

經絡循行足太陽膀胱經

一、經脈循行

    起於目內眥(睛明),上額交會於巔頂(百會,屬督脈);

    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頦部;

    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裏聯絡於腦,回出分開下行項後,沿著肩胛部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聯絡腎臟,屬於膀胱;

    腰部的支脈:向下通過臀部,進入膕窩中;

    後項的支脈:通過肩胛內緣直下,經過臀部(環跳,屬足少陽膽經)下行,沿著大腿後外側,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於膕窩中。從此向下,通過排腸肌,出於外跟的後面,沿著第五蹠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接。

二、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血醜,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證。

三、經穴分佈

    本經經穴分佈在眼眶,頭,項,背腰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後外側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陰,左右各67穴

 

台南專業按摩徐師傅09880288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南推拿師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